首页 资讯 正文

少年警校,建在一个海岛——浙江省玉环市少年警校深度观察

体育正文 266 0

少年警校,建在一个海岛——浙江省玉环市少年警校深度观察

少年警校,建在一个海岛——浙江省玉环市少年警校深度观察

潮(cháo)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

这两天,中考、高考的“盲盒”陆续打开,每年此时,总是几家欢乐(jǐjiāhuānlè)几家愁。今年,依旧有不少考生感叹被(bèi)文科“背刺”,尤其语文科目,有同学感觉比自己(zìjǐ)预估分数低了很多。

每年中考(zhōngkǎo),数学(shùxué)满分的不少见,但语文满分的几乎不存在;高考同样,数学再难,140分以上会有一大批(yīdàpī),但语文140分以上总是凤毛麟角,甚至130分以上都堪称“强者”。

很多初中、高中(gāozhōng)老师都感叹,语文这门学科,是尖子生(jiānzishēng)们比拼的战场,尤其高考,甚至决定了顶级学霸的上限。

“得(dé)语文者得天下”,这句话越来越被学生和家长认可,大家都很(hěn)关心,语文应该怎么学?

前几天,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的杨同学(yángtóngxué),以(yǐ)“一个杭高学子的语文思维训练与人文情怀”为主题,洋洋洒洒3000字,分享了语文学习的经验心得。今年高考(gāokǎo),杨同学总分692分,全省356名,最亮眼的是(shì)他的语文成绩140分。

这篇文章,好(hǎo)几位语文老师读过后,都推荐学生学习——写得蛮好,而且满满都是干货(gānhuò)。

高考语文140分学霸分享(fēnxiǎng)3000字干货

杭高贡院校区的(de)李海青老师,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(shàng)发布了杨同学语文学习的经验和心得,这篇文章目前阅读量接近3万,评论(pínglùn)点赞的读者不少,很多人看完后都留言:受益匪浅。

杨同学是杭高贡院2025届13班的文艺委员、英语课代表,高考(gāokǎo)选考科目(kēmù)为物化生,总分(fēn)692分,全省356名,关键语文140分。

杨同学的分享(fēnxiǎng),讲述了学语文到底在学什么、该怎么学。

在杨同学看来(kànlái),学语文最重要的是思维(sīwéi)方式和文字敏感度。全国新课标(xīnkèbiāo)一卷考查最核心(héxīn)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,学生也要具有命题者思维。“我个人觉得,许多人可能没有关注思维方式本身,而仅仅关注文本的不同,所以误认为语文是玄学。”

他建议同学们一定要站(zhàn)在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:如果选项这么出,判断正误时,能不能对参加全国新课标一卷的几百万考生解释(jiěshì)清楚(qīngchǔ)理由。同时,从命题逻辑思考,比如文言文部分的选择题(xuǎnzétí),是想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本的阅读能力(nénglì),所以选项错误易设置在具体字词解释和内容(nèiróng)理解上,而内容当中容易弄混的是诸多事件之间的关系,因此考生就需要特别关注。

杨同学还提到了题干自足(zìzú)和文本自足。不管是主观题(zhǔguāntí)还是作文,“审题—答案”的思维建构是最核心(héxīn)的。“文本自足”意味着一切都要从文本出发。

在作文上,是从(shìcóng)题目引出思考方向(fāngxiàng)和核心辩证点的(de)思路过程(guòchéng)。审题的时候,应关注“关键词”与“句内句间关系”。注重(zhùzhòng)作文的时代背景,充分体现国家“立德树人”的价值导向,所有作文题都需要“我”(我们、青年)“在场”,要谈自己在当下时代对这个作文的理解,有思考,有观点,有态度。

(引用杨同学(yángtóngxué)分享的全文在末尾呈现)

●大考(dàkǎo)中为什么语文“翻车”多?

今年中考,高分考生不少,有家长感叹:“620+遍地开花,630+也(yě)不在少数,甚至还有(háiyǒu)多位640+的‘学神’闪现。”

潮新闻·钱江晚报记者翻看了好(hǎo)多位高分选手(xuǎnshǒu)的(de)成绩单,要(yào)想在中考脱颖而出,不能有短板。杭州有考生只扣了7分,还有学校晒出的高分选手,数学都是满分,也有不少考生表示,中考语文考出了自己的最高分,117分、116分、115分的考生挺多。

对于另(lìng)一批考生来说,当下就有点煎熬。

有同学(tóngxué)晒出中考成绩单:科学160分(fēn)、社会99分、数学和英语都是116分,光看这几门,妥妥的尖子选手,但一门(yīmén)语文105分,一下子拉低了总分。考生感叹,语文“大翻车”,能否(néngfǒu)被心仪的高中录取也成了未知数。

还有(háiyǒu)考生说,自己平时语文差不多105,中考却只有99分,低于自己的(de)估分。

其实每年中、高考中,很多家长和考生会觉得语文带有一点“玄学”,平时高分的考低了,平时低分的考高(kǎogāo)了,或者与自己估分存在差异。这一现象在数学等学科上(shàng),相对(xiāngduì)比较少。

“数学的答案(dáàn)(dáàn)有明确性和唯一性,但语文的答案更多是主观回答,存在多样性,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。”有语文老师直言,语文侧重阅读(yuèdú),而且这几年(jǐnián)跨学科(kuàxuékē)阅读、综合性阅读的内容在增加,“平时我们说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’,但考试更要求考生‘只有一个哈姆雷特’,就要求准确(zhǔnquè)理解文本,但凡理解出现一点偏差,就会失分。”

这位老师坦言,考试中确实可以发现(fāxiàn),语文素养好的学生,不一定每次都考得(kǎodé)好,“但考得好的学生,语文素养一定是好的。”

●语文决定了顶级学霸的上限(shàngxiàn)?

今年高考,有杭城(hángchéng)优高统计,试题难度加大、全省语文均分、高分都有所下降,年级均分105.8分,这(zhè)成绩还算不错。还有(háiyǒu)重高老师说,今年高考语文高分段很少,“能上125分就是绝对高分了。”

采访中,不少老师感叹(gǎntàn),语文决定了顶级学霸的上限。这句(zhèjù)话该如何理解?

对最头部、拔尖的(de)(de)学生(xuéshēng)来讲,语文就是最拉分(fēn)的;对中部学生来说,提高数学、英语的成绩或许更容易也(yě)更重要。英语提升到130分,比语文提升到120分可能更容易操作实现。”有重高老师分析,对于答案存在唯一性的数学等学科来说,高水平学生更容易做到完美;英语大部分选择题,剩下的主观题如单词语法填空、改错和(hé)书面表达等,寻找套路(tàolù)打磨出高分也不是太难(tàinán)。而语文到了提升阶段,容易遇到瓶颈,需要日常大量的阅读积累、时间投入,“每天都(dōu)要读、写,想要日复一日的坚持,本身就很难,另外也要看临场的理解和发挥。”

还有重高的语文(yǔwén)老师分析,像六门选考科目和英语,高考可以考两次,选取一个最高分,分差能相对缩小(suōxiǎo),“尤其选考科目采用赋分制(zhì),高分学生的分差可能就5分之内,少的就一两分,而语文、数学150分的卷子,实打实的卷面分,一下子就拉开(lākāi)差距了。”

而针对头部学生,数学一般都比较(bǐjiào)优秀,语文拉分就显得更重要。

“语文达到及格线以上相对容易,但想要冲高分(fēn)(fēn)很难。像高考语文主观题占比(bǐ)很大,选择题只有27~30分,60分作文题,剩下基本都是主观题。”一个主观大题,即便回答(huídá)符合答题要求,阅卷时还要考量语言表述等方方面面,“每题只扣(kòu)一两分已经很强了,但累计起来也扣了不少。再加上60分的作文,50分以上都不算多见的,扣个10分很正常,所以高分更是(gèngshì)难上加难。”

●语文强者(qiángzhě)还有这些共性

关于语文高分选手,温岭市教育发展研究院高中语文首席导师郑伟荣(zhèngwěiróng)老师,在自己的公众号“郑伟荣工作室”中,邀请高考语文高分考生(kǎoshēng),来谈谈(tántán)语文应考心得和学习分享。

据不完全统计,2025年高考中,温岭学子语文(yǔwén)130分以上3人(rén)、125分以上20人、120分以上120人。今年,郑老师继续(jìxù)邀请语文120+各分数段的(de)高分学子,从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到作文的构思创作,从阅读技巧到日常学习规划(guīhuà),乃至高考心态调整等等,分享他们的独家心得。

温岭中学(zhōngxué)梁同学,今年语文124分。

梁同学也(yě)提到,语文的(de)学习不同于数理化,学习了(le),会了就是会了;即使努力学习语文,短期内的成绩仍然可能不理想。“但是,以学长漫长的学习经历来看,你的努力是不会辜负你的。不能因为短期内的结果否认过程的意义。”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,他建议最好找到学习的乐趣。高三时,他和几个同学拉了一个(yígè)只有郑(zhèng)老师(lǎoshī)的群,在群里(qúnlǐ)分享作文的素材和自己的习作。“当时就记了很多页黑塞、康德、蒙田、尼采、勒庞的名言(当然,借机看了很多课外书啦),也写了好几篇上海卷(shànghǎijuǎn)作文题。一段时间过后,发现自己的作文中名言顺手(shùnshǒu)拈来。”

郑伟荣老师(lǎoshī)公众号上的学习分享

温岭中学王同学,2024 年高考语文141分,她提到语文学习基础务必扎实,要构建与文字(wénzì)的(de)关联,珍视文本背后的人性。在熟练运用“人物(rénwù)+情节+主题+读者+环境”等答题模板后,以赤诚之心对待语文试题(shìtí)。作文源于(yuányú)备考过程的日积月累,紧扣关键词、贴合题目中心乃首要之务。若欲提升语言质量,不妨多读社会学类的文章,以及(yǐjí)网络上质量上乘、内容契合应试倡导价值观的时评。

温岭中学吴同学,2024年高考语文139分。吴同学建议,日常学习(xuéxí)中,应认真完成作业,仔细对照(duìzhào)答案订正,将每个知识点落到实处。既要通过(tōngguò)日常学习熟悉书本内容,阅读多种类型的文章,以(yǐ)找寻自己喜爱的文本类型,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;又要重点关注考试硬性要求的诗歌文言文(wényánwén)默写,掌握虚词、实词乃至整篇文章的含义,能够清晰辨认句式(jùshì),并通过课外训练加以巩固。在冲刺阶段则可大量浏览网络上或者老师(lǎoshī)发布的情境填空合集,了解出题套路,熟悉大部分考点,同时(tóngshí)快速回顾书本内容。

郑老师长期在高中语文教研一线,她也总结了(le)语文高分(gāofēn)学生的一些共性。

首先,保持长期阅读。阅读能力(nénglì)强的学生,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才比较强。没有大量阅读储备,想要高分是(shì)很难的。

第二,保持良好(bǎochíliánghǎo)的学习习惯,包括扎实背诵(bèisòng)、书写习惯、答题习惯等等。

第三,日积月累,坚持学习并做到(zuòdào)极致。

郑老师提到,高考有很多必背科目(kēmù),涉及6分左右(zuǒyòu)的背诵分,要做到零失分,就需要学生反复背诵,强化记忆;好的书写习惯,能给阅卷(yuèjuàn)老师留下好印象;主观题答题(dátí),好的分点作答习惯,能让答案层次清晰,阅卷老师一目了然……这些对取得高分都是有帮助的。

日常中,郑老师会给学生(xuéshēng)提供作文训练,一周随笔,让学生能够(nénggòu)自由表达,一周大作文,在限定素材下进行框定训练,雷打不动的(de)坚持,双管齐下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。

另外,郑老师还提到依文设题和追本溯源。对不同文体(wéntǐ)的(de)阅读方法,要做到系统掌握,并且能(néng)灵活运用各类模型,有的放矢;追本溯源是强调基础,高考题目再灵活,也是万变不离其宗,熟练掌握最根本的知识,才能自如应对(yìngduì)。

————以下为杨同学的分享,由微信公众号“通俗(tōngsú)历史课(lìshǐkè)”授权转载

灯火相传:一个杭高学子的语文思维(sīwéi)训练与人文情怀

感谢所有陪伴过我的老师,也感谢杭高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我扎根的土壤(tǔrǎng)。特别感谢廖洁老师,毫不夸张地说,因为她,因为她的兢兢业业与灯火相伴,我才逐渐明白,学(xué)语文到底(dàodǐ)在学什么——

我觉得(juéde)学语文最重要的是思维(sīwéi)方式(fāngshì)和文字敏感度。全国新课标(xīnkèbiāo)一卷考查最核心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,学生也要具有命题者思维。我个人觉得,许多人可能没有关注思维方式本身,而仅仅关注文本的不同,所以误认为语文是玄学。

这种逻辑思维在客观题上体现(tǐxiàn)为(wèi)“学理性错误”:或是对术语的(de)(de)(de)错误使用(“比喻”还是“借代”,“使用典故”不会“通俗易懂体现了……”),或是对内容的完全曲解,而不会把错误点设置在细微的感知或套话上。一定要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:如果选项(xuǎnxiàng)这么出,判断正误(zhèngwù)时,能不能对参加全国新课标一卷的几百万考生解释清楚理由。同时(tóngshí),从(cóng)命题逻辑思考,比如文言文部分的选择题,是想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本的阅读能力,所以选项错误易设置在具体字词解释和内容理解上,而内容当中容易弄混的是诸多事件之间的关系,因此考生就需要特别关注。

而这种逻辑思维,在主观题上则体现为:“题干自足!”所以不管是主观题还是(háishì)作文,“审题(shěntí)—答案(dáàn)”的思维建构是最核心的。如2024年全国甲卷,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有一题问:随笔(suíbǐ)中最后一段跳到……的见闻有什么作用?一般小说(xiǎoshuō)或散文文体的题干中不会(búhuì)给出“小说”或“散文”,但这里特别点出“随笔”,所以答案有一点就是体现了随笔灵活的特点。

除了“题干自足”,还有“文本(wénběn)(wénběn)自足”!所有(suǒyǒu)选入试卷的文本内容都是经过命题者筛选的,没有删去则(zé)说明留下来有其用意。比如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,材料二(èr)就是在讲老舍的经历和创作(chuàngzuò),暗示文学作品创作与老舍本人的联系,故答案中有“《鼓书艺人》的创作源自作者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”等。考生要特别注意文本与文本、文本与评价之间(zhījiān)的联系,以及背后的“佐证性思维”。如果a文本佐证b文本,就需要(xūyào)对a文本的层次进行划分,对应到b文本,这也是试卷中经常考查的一类题型。

基于试卷“题干自足”和“文本自足”的特性,考生在平时复习(fùxí)中,应抓住最核心的模型(比如:小说(xiǎoshuō)中叙述特点模型,小说五循环(xúnhuán)作用模型,语言赏析(shǎngxī)模型……)。“题干自足”,则要根据题目的明示或暗示(ànshì)选择合适的模型。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(xīnkèbiāo)二卷,有一题问:这一“叙述特点”有什么“作用”?那么首先要考虑的是小说中的“叙述”模型,再考虑小说中“作用”五循环模型。

当然,“文本自足”意味着一切都要从(cóng)文本出发(chūfā),尤其在当下“依文设题(shètí)”的(de)背景下,对(duì)文本的“变异之处”的关注与敏感度是答题能一举命中答案的基础,是灵活运用各类模型的前提。所谓“变异之处”,就是指与其他文本不同的地方,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二卷《社戏(shèxì)》一文(yīwén)前面对无关社戏本身的时局交代,是为最后一题“担忧例外出现”这一点答案做铺垫。高考反套路化的新式题目,就是想引导我们对文本本身的重视和细读品味,这个文学作品(wénxuézuòpǐn)阅读的功夫在课外,杭高语文备课组(bèikèzǔ)有自编的《各有意味的短篇小说们》(中国卷)(外国卷),共选编100篇中外经典短篇小说,是我们珍贵(zhēnguì)的精神食粮。

当然,关注(guānzhù)每一个文本“变异之处”的同时,还要抓住一类文本的共性,这也是教考衔接的核心(héxīn)点(diǎn)。比如202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,《放牛记》作为回忆性散文,它与教材中的小说《大卫·科波菲尔》,都具有经历性视角与回忆性视角的双重交织的特点,而这个特点,在第8、9题(tí)都有考查。学习(xuéxí)课文和后期回顾错题(cuòtí)的时候,都应该注重这种共性。

这种逻辑思维体现在作文上,则是从题目(tímù)引出思考方向和(hé)核心辩证点(diǎn)的(de)思路过程。审题的时候,应关注“关键词”与(yǔ)“句内句(nèijù)间关系”。这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,分析句子的内涵,在思路上是一样的。要关注作文的类型,或是勾连关系(比如202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,勾连“用(yòng)科技快速得到答案”和“问题变多还是变少”)或是发散型的,或是题干本身有自己的层次性(比如今年作文的三句话,就有明显的层次,可以先分别分析,再找到升华点、辩证点)。

另外,注重作文的时代背景,只有关注时代的作文,才能(cáinéng)充分体现国家“立德树人”的价值导向,所有(suǒyǒu)作文题都需要“我”(我们、青年)“在场”,要谈自己在当下时代对这个(zhègè)作文的理解,有思考,有观点(guāndiǎn),有态度。

下面(xiàmiàn),关于作文,有几点提醒:

一、思辨性、全面性。只(zhǐ)写一个维度只能有深度,只有多个角度互相参证才能(cáinéng)体现思辨性,展现考生思维的全面性。

二、快速推进。如果内容(nèiróng)足够(zúgòu)辩证且深入,就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和(hé)繁复的例子进行堆砌,只需要在思路上把它说清楚,同时保证语言的优美与晓畅即可。

三、警惕(jǐngtì)逻辑自证与过多(duō)的哲理论述,特别是对一些哲学素养好的考生。因为阅卷老师(lǎoshī)在短时间内无法深入你的逻辑体系,可能反而认为你含糊其辞而打低分。全面,清晰,有亮点,就足以赢得高分。

一、不间断修改作文,我基本上保持每天修改或写作文章的习惯,不要轻易放过某一篇,当然也不要思路(sīlù)枯竭而硬(yìng)改。

二、吸纳别人作文中的亮点,总结这篇(zhèpiān)作文可以的几个思考方向(fāngxiàng),借鉴别人的文章有时可以防止自己思路枯竭。杭高有自编的《四进的灯火·高分(gāofēn)作文及素材选集》,是我经常翻看的案头书。

三、提纲训练,保证自己在短时间内快速打开思路(sīlù),想到尽可能全面的内容(nèiróng),我自己在考前最后一段时间,坚持每天一篇,不会(búhuì)花太长时间,却能保证思维的活跃度。

学语言不能学死,不可仅仅死记硬背各种模型(móxíng),而(ér)要保证思维的灵活。廖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“要真正理解”,也就是能够自己用“因为所以(suǒyǐ)”逻辑自洽的语言,将任何(rènhé)内容表述清楚,任何模块都一样。渐渐地,我们会越来越接近语文学科的底层逻辑。比如第三人称的特点(tèdiǎn)是客观,而高考题《呼兰河传》中选择用“祖父”,而不用(bùyòng)“他(tā)”,是因为“他”是第三人称,客观就有距离感,相对冷漠,而“祖父”更有感情温度。又比如第二人称的特点是亲切,所以语用题里如果加一个(yígè)“你们看”就能与读者产生互动,更加亲切自然。

一个人语文素养和功底,主要体现在对底层逻辑在具体情境中的(de)感知和运用(yùnyòng)上。我认为底层逻辑本身就是语文的核心。内容上的逻辑根植于人性本身,语文是“人学”;而形式表达效果的逻辑,正如李泽厚(lǐzéhòu)在《美的历程》中所说,源自于人类(rénlèi)长期进化中对于形式的合规律性的感知积累(jīlěi)。

除了以上内容(nèiróng),还有几点提醒:

一、注意书写,没有人有义务从你邋遢的(de)外表中看见你美丽的实质。

二、及时回顾错题,特别是高三最后整理阶段,可以结合教材,比如白描的经典案例就是祥林嫂(xiánglínsǎo)的外貌,而(ér)这可能在模拟卷中出现(chūxiàn)过多次。

三、重视每一次考试的反思,所有自己漏写、多写(duōxiě)的点都要弄清楚,可以请(qǐng)老师帮助,当然最核心的还是老师的上课内容。

四、注重积累,细水长流(xìshuǐchángliú),语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科(xuékē),它不会对没有耐心的人展开自己的美丽。

五、如果可以的话,请注重语文(yǔwén)兴趣的培养。

最后,请允许我(wǒ)抒一下情:

回首初进杭高,我连议论文都不会写。许许多多的落寞打湿(dǎshī)心头,我转身离开,遁入安宁,再(zài)(zài)读,再写。去年暑假,我翻阅着历年语文高分同学的经验分享,看见他们的迷茫与出路,我想,有机会我也要帮助更多的人寻找方向。于是,在(zài)所有的失意(shīyì)中,我都想告诉明天的读者们,我如何在孤独的花坛旁,一遍遍朗诵(lǎngsòng)“我们的脚步(jiǎobù)不必(bùbì)匆忙,但要坚定”,如何一步一步,在师友帮助下,走向那千山阅尽后的万里星辰。而今天,已是过去的明天,我终于在杭高的四进点亮(diǎnliàng)一盏灯火,为所有未来的学子们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。明天,将是你们的辉煌!

少年警校,建在一个海岛——浙江省玉环市少年警校深度观察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